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任泽平:经济及金融形势严峻 2019年中将二次触底

2023-10-11

任泽平:经济及金融形势严峻


11月13日,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财经》年会2019:预测与战略”上表示:“要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有充分的估计。这次经济L型的触底会经过两个底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会第二次触底,第二次触底可能会在2019年年中。”

是什么造成了当前的形势呢?任泽平认为原因是政策、形势,出现了叠加。“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环保、去产能,这些事对不对呢?都是对的,但叠加在一块,再健康的企业面对所有的压力都一起来的时候,也会无从应对。”

对于今后的改革,任泽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要加大开放自信。我们现在要开放的领域非常多,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开放已经成功了。比如,制造业领域,国有比重只占10%,外资、民营企业的比重占到了80%、90%,中国的制造业全球的竞争力非常强,为什么?开放带来的。但是我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都是国有为主。

第二,宏观调控不要摆动太大。 政策从制定到传导,再到有效果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想让政策立马见效,一定是力度过强了,所以我们对宏观政策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跟企业的互动和适应期,不要摆动太大。

第三,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不能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人为对立起来,也不能一味上调民间的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受3%的约束。目前,中国还有很大的投资潜力,不仅基础设施有大规模的投资潜力,在高科技领域也有。开放会带来投资潜力,减税也会带来投资潜力,鼓舞企业家的信心也会带来投资潜力。

第四,对于货币金融政策,过去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效,未来应该转向稳杠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这个杠杆的好坏,对银行的表外、表内,不能搞一刀切,对确实能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要进行鼓励。

第五,未来改革的方法论,可以考虑“顶层设计+渐进、增量和试点”。

以下为发言实录:

任泽平:女士们、先生们,由于时间关系,我直奔主题。今天我给大家报告两个观点:第一,对当前形势的看法。第二,提个建议。我们这个环节非常好,也非常切中当前的主题。今天我们的嘉宾也有分歧,比如高院长不建议上调赤字,姚首席经济学家建议打破3%的教条。现在对于未来的形势和政策究竟应该怎么看?2015年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已经相当接近底部,我们提出经济L型的判断。2017年我们提出新周期,今年提出金融周期退潮。

这次经济L型的触底会经过两个底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会第二次触底,第二次触底可能会在2019年年中。现在的经济形势究竟怎么样?我给大家说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当前形势的冷暖。第一,GDP增速,我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5%,这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年,只有两个季度的GDP低于6.5%,分别是2008年的四季度和2009年的一季度,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此,我们没有低于过6.5%,这次是第一次。

第二,外部环境。10月份我们的制造业新出口订单46.8%,这是33个月以来的新低。更重要的是前段时间抢出口,进行了需求的透支。所谓的三架马车,中国经济讲宏观形势,一点都不复杂,所以我们要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要有充分的估计,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只有我们对问题的严峻程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才可以有充足的准备。怕的就是你在那儿自得意满,事情来了不知道如何应对。

我们的M2增速,9月份降到了8.3%,8.3%是过去20年以来的新低。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总量,今年1到9月份是15.4万亿,比去年净减少了2.3万亿,为什么刚才白老师讲投资降到了5.4%,做历史比较发现,我们1到9月份降到6.4%,这是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新低。

这是当前的形势,为什么造成了当前的形势呢?有几个原因:第一,有些政策,包括有些形势,出现了叠加。搞宏观形势的人都知道,我们什么都不怕,最怕事情都赶到一块。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环保、去产能,这些事对不对呢?都是对的,但都叠在一块,再健康的企业面对所有的压力都来的时候,无从应对。而且这几年我们政策的摆动太大,紧的时候有点过紧,松的时候有点过松,好的经济环境一定是春风化雨。

我提几点建议:第一,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要加大开放自信。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奇迹,但是从2000年加入WTO以来,要客观承认,我们在开放的进程当中,有点吃老本了。80年代,我们设立开放的试点,沿海城市,到了加入WTO,我们都是大力度、大尺度的开放,2000年以来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事实上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要开放的领域非常多,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开放已经成功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判。比如,制造业领域,国有比重只占10%,外资、民营企业的比重占到了80%、90%,中国的制造业全球的竞争力非常强,为什么?开放带来的。但是我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都是国有为主。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的要素成本过高,是跟竞争不充分有关,竞争不充分的原因就是开放不足带来的。我们要有开放自信,大家一定要留意,中国、德国、日本、韩国,是天然的受益于全球化的,受益于市场的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

第二,宏观调控不要摆动太大。其实逻辑并不复杂,因为政策从制定到传导,再到有效果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想让政策立马见效,一定是力度过强了。美联储加息,从引导预期到最后加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对宏观政策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跟企业的互动和适应期,不要摆动太大。

第三,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为什么?现在对于财政政策有几个误区:一是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人为对立起来。改革是管长期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管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为什么要把它对立起来,大家管的事不一样。长期的改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如果未来稳定的宏观环境越来越恶劣,怎么搞改革呀。二是上调民间的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要受3%的约束。现在搞财政的人要澄清一个问题,究竟要平衡财政还是要功能财政,政府在经济好的时候,还要保自己的财政平衡,让企业怎么过,难道要等经济好的时候再减税吗,已经没有必要了。反而经济不好的时候,扩大赤字,扩大减税,这就是功能财政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三是中国现在人均GDP美国的1/6都不到,我们怎么就没有投资潜力了,不仅基础设施有大规模的投资潜力,在高科技领域都是几百亿美元的大投资,可以自己投,也可以通过减税让企业去投,我们的投资潜力非常大,不是我们没有潜力,是有些同志没有思路。开放也会带来投资潜力,减税也会带来投资潜力,鼓舞企业家的信心也会带来投资潜力。

第四,对于货币金融政策,我的建议非常简单。客观地讲,过去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效,未来应该转向稳杠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这个杠杆的好坏,银行的表外,包括影子银行业务,大量的满足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能从银行的表内拿到贷款,为什么要到表外去呢。我们不能一刀切,银行的表外,通道,包括影子银行业务,确实有炒钱的,这确实要打击。但有些是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我们要进行区分。现在的政策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去转。

最后一条建议,我们过去比较强调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的,因为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市场导向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是我们的战略,这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改革的方法论上,还有很多传统的智慧不要丢了。我认为关键就是六个字:渐进、增量、试点。因为它符合人的认识论的,我们都不是神,我们都需要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找到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未来改革的方法论,可以考虑顶层设计+渐进、增量和试点。

女士们、先生们,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我认为这次外部事件对我们不一定是坏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我们深信,经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