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元宇宙的梦想与现实

2025-02-20

人类的感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替代或欺骗?全面数字化究竟是不是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被数字化,那么生活本身的意义又在哪里?

「元宇宙」一词最初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他 1992 年发表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首次创造了「元宇宙」一词。在这部小说里,所谓元宇宙指的是一种现实世界与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的虚拟世界相混合的状态。这部作品在科幻界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另一位科幻大师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 1984 年发表的题材类似的作品《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但自此之后,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元宇宙」一词就停驻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后还不时地被各种作品所借鉴。

2018 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元宇宙概念最为形象化的解释。借助虚拟设备,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地穿梭。不用问,更加无拘无束的虚拟世界所能带给人的惊奇和快乐都远超现实世界。

如果说被科幻电影所借鉴,元宇宙概念在当时还局限在科幻迷的范围之内,那么从 2021 年 10 月开始,这个概念便正式「破圈」,让之前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们也开始争相讨论。

2021 年 10 月,有 17 年历史的美国社交网络巨头「脸书」(Facebook)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发表了一封《创始人的信:2021》(Founder's Letter,2021),宣布脸书公司更名为「Meta」,展示其向元宇宙进发的决心——互联网世界的一件大事发生了。尽管元宇宙一词的创造者尼尔?斯蒂芬森随后便在自己的社交账户上清楚表明:自己所创造的元宇宙概念与刚刚更名为 Meta 的元宇宙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源于科幻的互联网概念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随后,在一场以扎克伯格为主角的视频宣讲中,将近 90 分钟的时间里,「元宇宙」一词出现了 80 次以上,旨在向观众解释究竟何为元宇宙。

看完这个将近 90 分钟的视频,除了关于「元宇宙」一词的英文词溯源,我的感觉反而是更加困惑了。根据扎克伯格的介绍,所谓元宇宙——metaverse,是由词根「meta」和「宇宙」(universe)合并而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有「超越」或「在……之上」(beyond)的意思。例如中文里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是由「meta」和「物理学」(physics)合并而来,也曾经被翻译为「元物理」。

那么其他方面呢?在这个视频里,扎克伯格以及 Meta 的一些研究人员竭力展示生活在元宇宙之中人们所能经历的神奇之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受到肉体的束缚,时空的限制也已经不是问题,人们在其中以光速移动,就连外表也可以随意选择,可以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示人,或选择一款「虚拟化身」(Avatar)与亲朋好友相聚……问题是,视频中所展现的元宇宙生活,究竟哪些元素已经成为现实,哪些还只是遥远的幻想?想要进入元宇宙,人们又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人们的现实生活又将经历怎样的改变?这些问题,就像视频中扎克伯格的面目一样,让人难以分清哪些是他真人出镜,哪些又是电脑特效?

如今关于元宇宙的文章和视频比比皆是,但我们仍然难以给元宇宙一个确切的定义。可以确定的是,元宇宙,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诞生和发展,大多与科幻和电脑游戏相关。不光元宇宙本身是源于科幻小说,在元宇宙中人们使用的「虚拟化身」一词,虽然究其根本是源于印度教,但实际上它与电脑游戏的关系更近——游戏设计师理查德?盖瑞特(Richard Garriott)在 1985 年第一次使用「avatar」来形容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形象。

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他自己定义的元宇宙。比如说,很多人都相信,元宇宙是从互联网进化到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形态,却难以定义新一代互联网形态的核心特点。在人们对元宇宙的描述中,很多技术都被整合在一起:当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传感器、相机、5G 网络等新旧技术叠加在一起,究竟什么会被改变?很多人依旧一头雾水。

2020 年 1 月,风险投资人马修?鲍尔(Matthew Ball)发表了一篇长文《元宇宙:它是什么,去哪里寻找,又该如何去建设》(The Metaverse:What It is,Where to Find it,and Who Will Build It),文中论述了元宇宙的一些特征,例如元宇宙拓展了现实和虚拟世界,含有完全成熟的经济形式,提供前所未有的互操作性,等等。但是当我们观察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互联网,其实也大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说正向着这些目标完善。也有人总结,所谓的元宇宙,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可以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完成——可是这样的元宇宙,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

扎克伯格将元宇宙定义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互联网新形式。在元宇宙中,人们不再需要盯着电脑或手机的屏幕(或者说在元宇宙中处处都是屏幕),而是自身就成为了元宇宙内容的一部分。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与亲友们(或其虚拟化身)毫无障碍地交流、互动,阅读彼此的眼神和动作,最大程度地摆脱现实世界和肉体的束缚,这或许就是刚刚更名的 Meta 公司所描述的元宇宙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可以说,元宇宙概念不仅有着从互联网和游戏世界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的鲜明印记,也有扎克伯格自身作为一个技术进步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的信念。他相信新一代的技术是解决大多数社会问题的关键,而每隔 10 年到 15 年,就会出现一项全新的颠覆性新技术或新机器——以此算来,元宇宙的出现恰逢其时。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之下,脸书公司才会在他的领导下迅速转型。

问题是,这种毫无束缚的虚拟世界距离现实究竟还有多远?人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心灵的自由?如果一切皆可虚拟,那么现实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如何,人们究竟该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

「虚拟现实」的前世今生

人们可以在何种程度上相信自己的感官,又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欺骗自己的感官,这是个问题。我们依赖自身感官所认识到的「真实」是何种意义上的真实,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曾经因为现实和梦境之间的微妙区别而感到苦恼。庄子因此提出了一个设想:我们未必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区分现实和梦境之间哪个更接近真实。正所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究竟是庄周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在蝴蝶的梦里出现了庄周,两者之间实在是难分难辨。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同样对梦境和现实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感到警惕,因此他认为通过感官认识到的真实其实只是一种间接的真实。那么最直接的真实又来自哪里?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感官经验不值得信赖,唯有思想值得信赖。故而有「我思故我在」之论。

也有人否认现实世界自身的真实性。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对数学的反映而已;至于古希腊人认为人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种更为基础的真实在这个世界的投射,犹如监狱中的犯人只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种种在墙壁上留下的影像,就是从另一个层面对于现实的怀疑了。

现实未必可信,感官则容易受到欺骗——这是人们长久以来从心理和生活层面所获得的经验之谈。人们时常抱怨现实带来的束缚,肉体的不便则会给自己带来精神方面的苦痛;另一方面,也就希望能够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让思想得以毫无障碍地遨游。如同莎士比亚诗中所描述的场景:

假如我这笨拙的身体是思想,(If the dull substance of my flesh were thought,)

不作美的距离就不能阻止我;(Injurious ditance should not stop my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