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产业生态风险与监管
2023-08-22
目前,对区块链产业技术的发展“热”要适当地泼冷水、降虚火,使其回归理性;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定点清除风险隐患,以保障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区块链再度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区块链应用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不可否认,目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技术、法律、制度等层面的监管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人长期关注和研究区块链相关问题,对于区块链产业发展过程和所处阶段有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于区块链产业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对行业生态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目前区块链行业中还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要先“打扫房子”,才能让真正做产业的人进来;否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区块链发展过程中,监管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早期区块链发展是以比特币模式为主,对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关注不多。
人民银行2013年及时出手,提示比特币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和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服务行为,对比特币炒作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之后,区块链创业者推出ico和发行各种新的虚拟货币,出现了以虚拟货币形式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
人民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次出手,在金融领域对以“区块链”“虚拟货币”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以及非法金融活动进行了整治。
技术层面的监管也在加强。以太坊发展起来以后,比特币模式背后的区块链已经走向前台,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也提上日程。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也开始密切关注和积极跟进对区块链的技术开发。工信部通过支持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对行业自律加以引导;网信办2019年1月专门出台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使区块链的监管重点转移到常态化的技术和应用监管上。
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对于区块链应用中的挖矿行为也进行了监管。在国家监管政策的指引下,区块链的三大圈中,“币圈”的炒作风气逐渐平息,“链圈”重点转向技术开发,“矿圈”转型到芯片等产业。
我国当前对于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导向是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把区块链引导到以联盟链为重点。
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对于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区块链的自信任机制可以帮助我国解决信任难题;区块链的多方协作机制有助于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探索,集成创新协作发展;区块链的数据确权、认证、交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等。
在此背景下,国家必须加大对区块链的政策指引、产业支持、技术规范,才不致使区块链发展失控,甚或带来更大的危害和挑战。
面对新一轮的区块链产业发展热潮,我们要防止重演P2P网贷的乱象。区块链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经过几轮反复,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的法律对区块链存在空白或漏洞,即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套不足。区块链作为一个全球化的新生事物,在法律空白的情况下,传统的立法或执法手段跟不上变化,而一国的单独执法行动,会为从业者提供利用国内外法律政策的不一致来进行国际规避的机会。
比如中国整治ICO和禁止炒币,一些从业者就转移到境外注册,继续从事相关活动,即所谓的“币圈出海”。
近期我国监管部门继续打击借助区块链开展的虚拟货币炒作活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对虚拟货币炒作活动新一轮的清理整治是非常有必要的。
区块链不是法外之地。如何解决好现有法律滞后的问题,包括如何尽快地创制、修订法律或适用法律,如何落实依法治网,对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区域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进行国际合作和协同等,都是区块链产业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