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一文读懂网络效应对Web3的重要意义

2025-04-03

互联网极大推动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速度。深谙网络效应之道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巩固市场竞争地位,并突出重围,成为行业领导者。

互联网创业者要取得成功,网络效应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软件行业中的网络效应无处不在,涵盖操作系统、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即时消息系统、在线交易平台、打车软件等各个产品和服务。除了软件技术之外,宗教、文化和语言的传播也可以部分归功于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Web3行业的竞争格局,它可以为更早进入市场的项目建立护城河,抵御技术更先进的新进者发起的攻击。

本文对网络效应的概念做了定义,探讨了网络效应的一些经典案例,并阐述了网络效应将如何帮助Web3项目建立强大的经济护城河。

什么是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指系统中的参与者数量增加导致底层网络及其服务的价值和利用率提升。随着更多人加入网络,用户会从服务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服务需求提升。简而言之,网络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网络,因此提升产品的价值。

座机的普及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效应:一台座机毫无价值,但网络中每增加一台新的座机,整个网络的利用率也会随之上升。一台座机就相当于一个节点,随着节点的连接性不断提升,网络的利用率也会随之上升。同样地,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数量越多,它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价值也就越高。另一个网络效应的案例就是VISA这类支付平台或者Uber这类打车平台。用户数量越多,网络价值就越高。

一文读懂网络效应对Web3的重要意义

座机网络覆盖的用户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大

直接、间接以及负面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可以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的网络效应指用户人数增加直接推动了网络的利用率,比如上文举的那个座机的例子。另外,网络效应还可以产生间接的影响。比如,一个新的cryptocurrency想要与比特币直接竞争,它不仅需要在底层的社区信仰和安全性方面超越比特币,还需要建立更强大的生态。而比特币在这些维度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其形成的网络效应能不断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工具、倡导者和用户。

间接的网络效应通常发生在两类不同的参与者群体之间,一群参与者所创造的网络效应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群参与者。比如说,第三方游戏开发为游戏主机开发高质量的游戏,可以提高游戏主机本身的价值。

负面的网络效应指,新用户只会榨取网络中的价值,而不会为网络贡献价值。比如,大多数现代化城市都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一些城市以汽车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因此人们出行基本上只能选择开车。随着越来越多人开车出行,高速公路的吞吐量就会下降,这会降低高速公路的利用率。通常,解决方案就是建更多高速公路,这也是城市规划者往往会采用的方案。然而,这样做会导致道路上出现更多汽车,因此进一步加剧道路交通问题,最终产生更严重的负面网络效应。

哪些现象看上去像是网络效应但实际上并不是?

网络效应不应该与“网络外部性”划上等号。网络外部性指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买家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比如一家门口大排长龙的餐馆可能会比空无一人的餐馆吸引到更多顾客。因为顾客愿意为了更好的用餐体验而牺牲一些时间,而他们的这个决策则受到了其他排队顾客的影响。

另外,很多人也会把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混为一谈。规模经济指商品的生产成本随着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制造业等行业中,规模经济确实等同于网络效应。但实际上,网络效应只涉及规模经济中的需求方,即:网络效应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意愿,但并不一定会提升供应方(或底层网络)的生产力。

如何建立网络效应?

要建立网络效应,就必须达到爆发的临界点。网络中每增加一个新的参与者,其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因此,已经加入网络的用户就会主动寻找新的参与者,并推动网络增长。很多时候,没人能搞清楚网络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但一旦产生了,就不会轻易消失。不过随着网络不断扩张,增速会逐渐放缓。

开放和中立的网络更有可能建立长期持久的网络效应。如果底层架构不中立,那网络效应也会很难实现。互联网就是基于开放的标准建立的,对所有用户都一视同仁。我们可以想象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互联网只对一部分人开放权限。在这个世界里,互联网恐怕很难会对社会带来如此颠覆性的影响。尽管如此,许多大企业仍然希望打造一个需要许可才能访问的互联网,他们在可以控制网络中的信息。而这就显得去中心化的Web3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继续保持互联网的这种开放精神。

网络效应还会影响经济多样性,特别是对于软件和通信技术来说。虽然万维网的规模持续扩张,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但互联网大平台上的用户数量似乎却在萎缩。这些大平台建立了强大的网络效应,提高了用户的转换成本,这意味着Web2逐渐走向了垄断的死胡同。

网络效应也有可能会消退。原因有很多,比如在目标市场中的渗透率接近100%;无法适应环境改变;以及经济模式不可持续等等。

网络效应的经典案例

Facebook vs MySpace

Facebook在有意或无意之间采用了非常有效的方式来建立其最初的网络效应。Facebook一开始是针对大学生的实名制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早期阶段,这种社交平台并不常见。Facebook设置了两层机制,为自己建立长期持久的网络效应。

第一,用户刚加入平台的时候,就能直接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在用户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提升服务利用率,因此Facebook可以比其他匿名社交平台更快地建立社交图谱。如果新用户找不到可以建立联系的对象,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登录平台了,这样平台也就永远无法达到爆发点。另外,用户还更有可能通过共同认识的好友来建立联系。

Facebook的商业模式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创建了一个类似FOMO的心理效应(注: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指人们害怕错过的心理)。如果一个学生的朋友圈子都在用Facebook,那么他可能会担心自己错过一些重要的社交活动,更难与朋友维持关系,因此他也会想要加入Facebook。Facebook基于现实世界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得以实现强大的网络效应,并从一开始的大学生群体扩展至任何一个社群。

而当时主流的社交网络MySpace则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跟上Facebook的飞速增长,最终落败。主要的原因是Facebook建立了强大的网络效应,专注于实现用户增长。这使得MySpace在竞争中节节败退,而Facebook则最终成为了社交网络领域最具颠覆性的平台之一。

一文读懂网络效应对Web3的重要意义

Facebook的网络效应很快使其成为了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